柯老大的酸梅湯
柯老大的酸梅湯
原本想把這個好喝的酸梅湯,是用來降血壓,降血脂肪,降三酸甘油脂的.
沒想到~~~~嘿~~體重也給他降了3公斤/2週,哇~~~~~那A按呢!!!
沒有忌嘴,滷肉飯、炸雞、麻醬麵......照吃!還吃了好幾ㄊㄨㄚ˙的辨桌,當然也有喝酒!
好康的報給大家知!!
但要記得哦!!飯後喝1~2杯(約350c.c./1杯),連喝10天後要停幾天,以免體質太涼哦!!
做法:
水3500c.c.+決明子1/3碗+甘草12片左右+烏梅1/2碗+仙楂1/2碗+洛神花1碗
→先大火煮開後,蓋上鍋蓋,轉小火煮50分鐘,再加入約1/4碗的陳皮(當零嘴用的那種)
加適量的冰糖(我加快1碗哦!!很甜,喝時再稀釋)煮10分鐘。
待涼後、濾掉殘渣、放在保特瓶內冷藏保存!!
﹡﹡我有效,不代表每個人都有效!!要問中醫師是否適用你自已!!﹡﹡
藥材我都買整包的,再自行抓取,每煮一次
夠喝2~3天,約100元以下的藥材費!!
喝了後,尿尿很多呦!!
決明子1/3碗
甘草12片左右
烏梅1/2碗
仙楂1/2碗
洛神花1碗
1/4碗的陳皮(當零嘴用的那種)
甘草 為橫切薄片,切斷面為黃白色至淡棕色. 以質重粉性大,味甜者佳.
【性味功用】
味甘,性平。有補中益氣、清熱解毒、袪痰止咳、緩急止痛的功能。用於氣虛倦怠乏力、心悸怔忡、氣虛血少、脈結代、瘡瘍腫痛、咽喉腫痛、咳嗽痰多、肺熱咳喘、肺寒咳喘、脘腹攣急疼痛等。還用於緩和藥性、胃及十二指腸潰瘍、熱淋尿痛、愛滋病。
【藥理】
(l)強心,增強腎上腺素
(2)抗肝損傷
(3)解痙及抗潰瘍,能抑制平滑肌痙攣,抑制胃液分泌
(4)抗炎、抗過敏性反應
(5)鎮咳,能保護咽部黏膜,減輕刺激
(6)鎮痛及抗驚厥
(7)抗癌
(8)解毒。
【用法】
內服入煎劑,常用量2~10克。
外用:研末摻或煎水洗。
生品長於清熱解毒、緩急止痛,蜜炙長於補中益氣。
【禁忌】
濕盛而胸腹脹滿、水腫及嘔吐者忌服。反大戟、芫花、甘遂、海藻。
山楂 厚的橫切片,果肉深黃至淺棕色.
【性味功用】
味酸、甘,性微溫。有活血化瘀、消食化積的功能。用於食積停滯、傷食而引起腹痛泄瀉、產後瘀滯、腹痛、惡露不盡、疝氣腫痛。現代以生山楂用於高血壓、冠心病。
【藥理】
(1)降血脂、降膽固醇
(2)強心
(3)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及抗心肌缺血
(4)降壓
(5)抗菌
(6)解痙、鎮靜
【用法】
內服入煎劑,常用量10~15克,大劑量可用至30克。外用:煎水洗或搗敷。
【禁忌】
脾胃虛弱者慎服。
烏梅 以個大,肉厚,核小,烏黑色,味酸,不破裂者佳.
【性味功用】
味酸澀,性溫。
【禁忌】
諸證尚有實邪者忌用。病情須用發散者忌用。
【用法】
有以下幾種功能:
1、酸澀收斂:常用於止瀉、止血、止痢,並有斂肺止咳的作用。 對脾虛久瀉,大腸滑泄不止,甚至脫肛不收,可用本品酸澀固腸以止瀉。常配合黨參、蒼朮、白朮、茯苓、山藥、木香、訶子、肉豆蔻、五味子等同用。對大便下血、月經過多等,也可用本品酸澀止血,常配合地榆炭、槐花炭、黃芩炭、艾炭、阿膠等同用。對於久痢不止,常以本品配黃連、木香、赤石脂、禹餘糧、白芍、煨葛根、訶子、炮薑等同用。對久咳傷肺,肺氣浮散而乾咳久久難癒之症,可用本品收斂肺氣以治咳。常配合百合、五味子、紫菀、訶子肉等同用。
2、生津止渴:對消渴、煩熱口渴等症, 常配合麥冬、石斛、沙參、玉竹、花粉等同用,也可以單味煎湯服。近些年來治療糖尿病、尿崩症、甲狀腺機能亢進等出現口渴甚者,用六味地黃湯(生地、山萸肉、山藥、茯苓、丹皮、澤瀉)隨症加減,同時配入烏梅、五味子及少量肉桂,常取得良好效果。
3、驅蛔止痛:烏梅有驅蛔蟲的作用。 前人治蛔常把酸、苦、辛、熱的藥同用,認為蛔蟲見酸則軟。(見苦則下,見辛則伏,得熱則安。)一般常配合川椒、吳茱萸、乾薑、使君子、生大黃、黃連等同用,常用的藥方如“烏梅丸”(烏梅、細辛、桂枝、黨參、附子、黃柏、黃連、乾薑、川椒、當歸)、安蛔湯(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炮薑、川椒、烏悔)等。烏梅還有止蟲痛的作用。前人經驗對胃痛、腹痛症懷疑為蟲痛者,可用烏梅二、三錢,煎湯一大杯,讓病人喝下,如疼痛明顯減輕者,可診斷為蟲痛,即可按蟲病治療;如飲後疼痛如前者,即不一定是蟲痛,可再進一步分析觀察,仔細診斷。此法簡便易行,可供試用。 在農村如一時找不到烏梅,用醋半碗 (約二兩左右 ) 飲之,也可以。生津止渴、澀湯、斂肺時,去核生用。止血時炒炭用。另外,本品還有軟堅消胔肉治雞眼等作用。用烏梅一兩,鹽水浸泡廿四小時,去核,加醋適量,研磨成軟膏,敷於雞眼、胼胝上,外用橡皮膏貼之,數日可掉。夏日煎烏梅湯飲用,可生津清熱消暑解渴。山楂、烏梅均味酸,但山楂不澀不收,而能消積破氣,烏梅則酸澀收斂,而能斂肺澀腸。
【藥理】
據近代研究,烏梅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綠膿桿菌、多種腸道致病菌、結核菌及皮膚真菌有抗菌作用。用於治療腸炎、菌痢等有效。有使膽囊收縮,促進膽汁分泌的作用。對治療膽道蛔蟲、瘧疾、鉤蟲病有效。
【用量】
一般五分至一錢半。特別需要時,也可用到二至三錢。
橘皮:以片大,色紅,油潤者佳.
【性味功用】
味辛、苦,性溫。有理氣和胃、健脾、燥濕化痰的功能。用於脾胃氣滯、胸腹脹滿、濕阻中焦、脘腹痞脹、便溏泄瀉、痰多咳嗽、胸悶、消化不食、惡心嘔吐、脾虛飲食減少等。還用於乳癰初起。
【藥理】
(1)平喘,能舒張支氣管平滑肌
(2)袪痰
(3)刺激消化道,利於胃腸積氣排出
(4)促進胃液分泌,有助消化
(5)抗潰瘍
(6)升血壓
【用法】
內服入煎劑。常用量3~10克。
【禁忌】
有實熱、舌赤少津者忌服。
決明子:呈稜方形,一端較尖,表面黃褐色,裡面呈灰白色至淡黃色胚乳.
【性味功用】
味甘、苦、鹹,性微寒。有清肝明目、潤腸通便的功能。用於目赤腫痛、頭風頭痛、目生翳膜、羞明多淚、便秘等。還用於血管硬化、高血壓病等。
【藥理】
(1)有降壓和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
(2)抗菌
(3)瀉下、利尿
【用法】
內服入煎劑,常用量10~15克,或研末。外用:研末撒敷。
雖藥性溫和,但有報導與腸黑病變有關,不管是否真的,使用劑量不宜過大(勿超過三錢)長期服用仍需小心為慎,若需長期服用以炒過較溫和。
【禁忌】
脾虛便溏、中氣下陷、脾胃陰虛者忌服。
資料來源:中藥網
http://www.chownet.com.tw/herb/herbmain.htm
洛神花小百科
別名:洛神葵、洛花、洛濟葵、山茄、紅葵、紅角葵、萼葵、葵萼果
科名:錦葵科,一年生木質狀草本植物
學名:Hibiscus sabdariffa
英文名:Roselle
藥用用途:洛神花的根為強壯劑,種子為緩下、利尿、強壯劑。花對腸及子宮頸具抗痙攣的功效,還可以降血壓、驅體內蟲。
營養成分:蛋白質0.3%、醣類0.15%、脂肪0.1%、維他命A、C、 鐵、鈉、蘋果酸。
來源:洛神葵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,相傳原產於印度,1596年引進英國,十八世紀時開始被作為調味品使用。台灣則是在1910年,由曾經擔任農業試驗所所長的日本人,藤根吉春自新加坡引進;後來又陸續有人從夏威夷和菲律賓引進洛神葵品種,由農業試驗所試種成功,繼續繁殖。
資料來源:生技時代生物科技知識經濟網